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柑桔溃疡病
发病条件 高温多湿与易感病的幼嫩组织相结合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1、气候条件: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温度在15°C以上即可发病,但以20~36°C较为适宜,25~30°C最为适宜。柑桔幼嫩组织只有在高温多雨或有雾的情况下才能受侵染,当温度在20~36°C时,病菌的成功侵染取决于组织表面必须保持20分钟以上的水湿、雨水是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在温度适宜时,雨量与病害的流行成正相关。雨量还影响病斑的大小,一般在春梢期气温低,雨量少,病斑较小,夏梢或夏、秋梢期高温多雨,病斑较大,在干旱季节,柑桔虽处于抽梢期,温度亦适宜发病,但因雨量少,病害不发生或极少发生。
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溃疡病发生的时期也有差异,在广东、福建等高温多雨地区,春梢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进入发病高峰期,5月上、中旬逐渐停止发病;夏梢于6月上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逐渐减少;秋梢于9月上旬开始发病,9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在4月下旬至10月间发病;春梢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6月下旬逐渐停止发病;夏梢于6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秋梢一般在8月下旬~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在温暖地区高峰期延至10月间,各地每次新梢抽出后都有一次发病高峰,尤以夏梢发病最重,春梢发病较轻,秋雨多的年份和地区,秋梢发病亦重。
暴风雨和台风雨除传播病菌外,还造成大量伤口,并使植株组织表面长期保持湿润,有利于病菌侵入,因此,沿海柑桔区在暴风雨和台风雨过后,常有一段发病严重高峰期。
2、柑桔种类: 柑桔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感病性差异很大。甜橙类最感病,酸橙、柚、柠檬、枳和枳橙次之,据Peltier、小泉等、松本等的研究,不同柑桔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程度有明显差异。抗性最强的有香橙、金柑、四季桔和枳橙金柑;椪柑、吲哚酸桔、日向夏柑和甜春具有强抗性;表现较强抗性的有温州蜜柑及其他杂种情况,八朔。鲁滨逊桔等;克里迈丁桔、夏柑奥兰多桔柚、李桔、诺瓦桔、伊予柑及大部分柚品种表现为弱抗性;易染病的品种有甜橙、柠檬、粗柠檬、明尼奥拉桔柚、卡拉桔等;最易感病的品种是葡萄柚和克来门特桔柚。
同一柑桔类各品种间的感病性亦有差异,如脐橙较其他甜橙感病重,漳州红桔、南丰蜜桔、川桔等则抗病力很强。这种感病性差异主要是由于表皮组织结构,如气孔分布密度、保卫细胞大小及其中隙幅度的差异等所致。甜橙类的叶片气孔分布最密,数目最多,中隙最大,因而最为感病;金柑的气孔分布最稀,且中隙最小,抗病力最强;柚的气孔数目、大小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感病。由于柑桔大部分器官生有油胞,油胞表面不产生自然孔口,凡油胞分布密度大的组织,气孔的分布相应减少,因而减少了病菌侵入的机会。如桔类和温州蜜柑的单位面积上的有胞数要比甜橙和柠檬多一倍以上,并且分布均匀,故抗病力比后两者强。此外,柑桔各种类间的感病性除与形态学上的性状有关,还可能与生理、生化特性有关。
3、生长发育状况:溃疡病菌一般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对刚抽出的新梢、嫩叶和刚谢花后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组织或器官,都很少侵染或不侵染。因为很幼嫩和老熟的组织器官,各种自然孔尚未形成或已进入衰老型,病菌无法侵入或不易侵入。据在甜橙上观察,当新梢幼叶达三分之二长时(萌芽后30~45天)开始发病,随着新梢生长,发病率逐渐增高,至新梢老熟前,叶片完全伸展但尚嫩绿时(萌芽后50~60天),气孔形成最多,且处于开放型阶段,中隙大,病菌最易侵入,达到发病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当新梢老熟,叶片完全革质化(萌芽后90~120天),气孔不再形成,原有气孔趋于老熟,中隙极小或闭合,病菌侵入困难,发病基本停止,幼果在横径9毫米时(谢花后35天左右)开始发病,其原因也与气孔发育过程有关,幼果上气孔比伤口易被侵入,但伤口侵入的感病期比气孔侵入的时间长。
幼龄树和苗木的抽梢次数多而不整齐,特别是最易感病的夏、秋梢多,一般比抽梢整齐、时间短的老龄树发病严重。
4、栽培管理条件:施肥不合理使抽梢期延长、次数多、数量大和延迟成熟,利于病菌侵染。偏施氮肥、磷肥会促进发病;夏至前后大量使用速效性氮肥,容易助长夏梢抽发而致发病严重;而增施钾肥可减轻发病,雨后中耕和干旱季节浇水,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冬季未修剪病枝会加重发病,而摘除夏梢、控制秋梢,可显著减少发病。品种混栽,抽梢期不一致,有利于病菌传染,潜叶蛾等为害严重的桔园,造成大量伤口,有利病菌侵染,发病常严重。
上一篇:柑桔溃疡病症状及病原
下一篇:柑桔溃疡病预测和防治方法